The Graduate 毕业生

其实之前我就分享过其中的The Sound Of Silence(Sound Of Silence/The Sounds Of Silence(配乐及音乐发行名称都不同)Scarborough Fair/Canticle,因为个人也是非常地喜欢Simon & Garfunkel的强大合唱。这里分享下他们两人于此影片有关的所有音乐,当然由于前两者于影片的关系相当之大,观影也是必不可少的。

两首歌The Sound Of SilenceScarborough Fair/Canticle的本站传送

http://blogofmusic.com/?p=59

http://blogofmusic.com/?p=61

Simon & Garfunkel原声全曲


电影 《毕业生》 The Graduate (1967)

(All Rights Reserved  ,56)


个人影评

我不是冲着这部带给Mike Nichols奥斯卡最佳导演的电影去的,无疑它的拍摄手法让人感觉新鲜,但最吸引我的绝对是它的Soundtracks,Simon & Garfunkel的两部作品:The Sounds of Silence(注意歌名,此曲换过歌名)和Scarborough Fair/Canticle(同时还有Mrs. Robinson以及April Come She Will),同时还有Paul Simon所写的The Big Bright Green Pleasure Machine,前两首必须是永久的经典了,而且给电影的独特增添了浓厚的一笔,甚至作为Simon & Garfunkel粉丝的我主观地认为多次以全曲伴随个人的跟踪拍摄在当时一定会很惊艳,毕竟这不是专门为影片所做的背景乐。(没有具体查过,不过就Scarborough Fair的歌词来看似乎与情节关系不大(不过在其他方面有很大联系),The Sounds of Silence中的”darkness”倒是应了电影中的一些场景,导演的安排估计。)

就电影来说,这个剧情着实让我吃了一惊,这个年代的爱情题材电影几乎没有看过,更早一点的Gone with the wind之类就更为”规矩”了。仔细想想,还是要关乎于这个时代,70年代末的美国,让我想到了一个词”counterculture”,再结合电影中刚刚毕业的Dustin Hoffman所饰演的年轻小伙,就豁然开朗了,回头看看Scarborough Fair/Canticle歌词所要表明的一些反战内容,不禁感叹一声奥斯卡还真是喜欢给和政治搭边的东西颁奖啊!Hoffman将那个社会刚刚走出校园的懵懂青年傻傻的一面无暇展现,而饰演Mrs. Robinson的Anne Bancroft只能让我感慨剧本的强大了,句句台词都对男主有着诱导性,开头看下来定让观众都为他感到了憋屈,忍不住咒骂一句愚笨的家伙,一切都被Mrs. Robinson主导着。之后两个人的行为无疑上升到了社会问题,至于是批判主导一切的Mrs. Robinson的错还是年轻的男主禁不住考验,我们也是在结尾那一幅幅狰狞的面孔中得到了答案

既然已经上升到了社会文化的高度,那些面孔所代表–父辈掌控着的千疮百孔的社会体制,最终被男主的反抗所打破,让在战后不久畸形社会中迷茫着的青年爆发了自己的力量,最终一切被年轻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期望所替代,在两人的无言中于他们以及社会的前景报之以无限的展望。再次主观地仅为个人意见地说,这似乎就是一部批判社会批判战争批判体制的政治题材countercultural电影嘛,”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说的又何尝不是那一个时代的人。

Angie – The Rolling Stones

Single by The Rolling Stones from the album Goats Head Soup

Released : 20 August 1973

Writer(s) : Mick Jagger /Keith Richards

Recorded : November–December 1972

Genre : Rock

Length : 4:33

piano accompaniment : Nicky Hopkins

歌词似在叙述一对将要分开之人感情的体现。Mick Jagger的vocal配上此歌举足轻重的钢琴伴奏,只有赞叹了。

一些资料:”Angie” is an acoustic guitar driven ballad which tells of the end of a romance.The song was written almost entirely both lyrically and musically by Keith Richards and in Richards’ own biography he claims that the name Angie is a pseudonym for heroin and his attempt to quit while detoxing in Switzerland.  Keith Richards自称是为表达自己试图远离毒品的情绪所写的音乐与歌词。

维基说Angie所指的普遍认为是David Bowie’s 的第一任妻子 Angela 甚至有可能是女星Angie Dickinson.少数认为是关于Richards刚出生的女儿Dandelion Angela的。个人认为前后两种可能都不大吧,Angela Bowie本人似乎多次说过与她无关,Jagger和Keith也没有提到过此人。又看到第一版本是写为Anita,后Keith认为发音不太好才改为Angie,当时正好是其女儿出生时,这点可能有关联。

无法播放flash的ios设备:http://music.baidu.com/song/7356840

视频及琴谱请点击Continue reading

Continue reading Angie – The Rolling Stones

I Fought the Law (The Clash Version)

Recorded by the Clash in 1979

(Written by Sonny Curtis of the Crickets,Firstly popularized by Bobby Fuller Four [1965])

Genre : Rock (Bobby Fuller Four)

Genre Punk Rock (The Clash)

昨天晚上在其它地方写过关于此歌歌词的个人理解上的随笔,搬运到博客来。

The Clash版本和原版的差别,似乎很容易听出来,能借鉴到区分多个“Punk”字样的流派。更深层地看,原版更多的是”政治导向”,而后者更能体现”尽情抵制”。

全曲很短,歌词重复度相当高,”I fought the law and the law won”出现了近20遍,其它的部分似是对状况的描述。”Breakin’ rocks in the hot sun”为全曲开头,表达的是”挖矿日当午”的一个景象,黝黑的皮肤,烈日下挥汗奋力工作的这么一个man,很容易看出是一个处于middle class的家伙,甚至是underclass。”I needed money ’cause i had none”直至”Robbin’ people with a six-gun”解释了它触犯law的过程,起码是歌词表面上想要描述的一个情景,结合”left my baby””best girl i had”等”痛苦”的表述,完善了这么一个社会底层工人的悲苦生活。”Guess my race is run”其中”race”有种族的含义在,但具体的解释只有原作者知晓了,作词的Sonny Curtis本人是白人。

“I fought the law”是指”Robbin’ people”犯下的罪,但是并非是他天生从内就是恶人,他有自己的工作,”hot sun”下也坚持着,他有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在他的眼中自己的妻子是”the best girl”,心中如果是邪恶的人自然眼中也没有这种”美”,所以说白了反映的也是无奈,因为这不是一个good man通过努力就可以使生活得到保障的社会。

许多这个年代的白人流行曲更多的是将音乐与政治联系,阐释一些反社会主流文化的内容,而这类白人通常来说是年轻人,对父辈所掌控权力的社会进行另类的抵抗,或者是用激烈的方式凸显自我意识。”I Fought the Law”是以那一代踏入社会,工作着的人民为描述对象,评论了一些社会问题。

Continue reading I Fought the Law (The Cla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