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ant to squeeze you”,”I’m so excited”,这歌要是在几十年前的外滩舞厅里放那绝对是pop到爆炸的流行曲了。赤裸裸的歌词,暴露在外的对人性本能的追求,这些放到100年前是要砍头的内容在90年代的美国可是正值火热。这让我想起来之前有人和我说国内的音乐发展尤其是摇滚在慢慢追随欧美的概念然后学以自用总有一天是会并驾齐驱的。我恶狠狠地吐槽一句,请问这些naked到极点的元素抄得了么,被砍掉怕不怕,既然就这么一种元素都抄不了还要不要有概念了。一种可以归纳总结的模式,是少不了环境塑造的,同理,国语也有国风。
抱歉我偏题了,我们继续,首先我们要看下阿莫多瓦导演的电影《空乘情人》,这位西班牙最擅长在影片中表现出人类本能的大导演在这部反映了中国此时此刻某个取向占着大趋势的时代背景下一些传统观念之人对此的不解和矛盾。我们不是影评,阿莫多瓦添加的诙谐无厘头元素外表下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我知道很火的bilibili已经几乎被某个取向占领了,Appstore也是社交分类的小半边天都引入了那些app(从他们老大开始)。问题来了,对于把这种“I just can’t hide it”说得那么坦白的歌曲能火吗?当然不能,因为这首歌所指的是男女之爱。而这电影能火吗?也不能,因为这根本就是歌舞喜剧片。那什么能火呢?答案是,你们才能火,因为语文老师说,你们’大家’就是’同志们’嘛!是不是啊同志们!
又偏题了,我不得不说这是一首好歌,因为铁三角十级说过能带来情感变化就足以欣赏音乐了,而I’m So Excited已经将我此时的状态带向了打出各类欢快的吐槽,可见其音乐感染力之大。D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某次走到门口准备进入一观,然后两个严重喝醉的大汉直接靠我同伴身上了,完全失去理智一般地痴笑,只记得当时心中一凛,之后就速速离开了。想来D厅虽然是人族圣地,可以激发人类全部小宇宙的好地方,但是对于在生活中有着种种约束的我们,似乎是做不到轻易融于其中的。但是习惯是必然可以改变的,想来习性亦是如此,它肯定有着善恶之分,但绝对不能说一个充满暴力的地方一定是恶,因为那里可能也充满了爱与创造力,只是不得不同时面对罢了。
“Tonight’s the night we’re gonna make it happen. Tonight we’ll put all other things aside”
最后我们来领略这首歌对任何事物所表达的积极性,正能量。正是这种冲动的欲望,让我们一无反顾的投身于某些事物中,对人可能是情仇,对物就可以是执着。”put all other things aside”,一心一意(这个词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做一件事情,这样才会真正地做好嘛!
博文中的Bastion-Build That Wall是女主Zia的主题曲,Darren Korb所著,据查Korb应该是个非常忠实的Radiohead粉丝,但是他竟然能写出如此的抒情歌曲,整个就是深处在童话的世界中聆听童话故事的感觉,因为是专门为游戏所写,曲子和歌词想要传递给听众的内容都是围绕着游戏剧情展开的,We will be there before too long结合让人隐隐有些哀伤的故事结局,莫名地就感到了无力感,但是到了Build That Wall的结尾,实际上还有一次升华,一个非常开放式的无限结局,就如同游戏中没有结局的结局一般,使得听众难以自拔于其中,一步步恢复Bastion的记忆,一次次在旅途中的冒险,如同梦幻。更甚于此,当你结束了游戏,再试一下单曲循环一次Build That Wall,你会理解到更多。
Supergiant Games公司后来又出了一款Transistor,Soundtracks也是超级赞,可以自行搜索一下,Build That Wall的歌词等在更多内容中。
其实之前我就分享过其中的The Sound Of Silence(Sound Of Silence/The Sounds Of Silence(配乐及音乐发行名称都不同)与Scarborough Fair/Canticle,因为个人也是非常地喜欢Simon & Garfunkel的强大合唱。这里分享下他们两人于此影片有关的所有音乐,当然由于前两者于影片的关系相当之大,观影也是必不可少的。
两首歌The Sound Of Silence与Scarborough Fair/Canticle的本站传送
http://blogofmusic.com/?p=59
http://blogofmusic.com/?p=61
Simon & Garfunkel原声全曲
电影 《毕业生》 The Graduate (1967)
(All Rights Reserved ,56)
个人影评
我不是冲着这部带给Mike Nichols奥斯卡最佳导演的电影去的,无疑它的拍摄手法让人感觉新鲜,但最吸引我的绝对是它的Soundtracks,Simon & Garfunkel的两部作品:The Sounds of Silence(注意歌名,此曲换过歌名)和Scarborough Fair/Canticle(同时还有Mrs. Robinson以及April Come She Will),同时还有Paul Simon所写的The Big Bright Green Pleasure Machine,前两首必须是永久的经典了,而且给电影的独特增添了浓厚的一笔,甚至作为Simon & Garfunkel粉丝的我主观地认为多次以全曲伴随个人的跟踪拍摄在当时一定会很惊艳,毕竟这不是专门为影片所做的背景乐。(没有具体查过,不过就Scarborough Fair的歌词来看似乎与情节关系不大(不过在其他方面有很大联系),The Sounds of Silence中的”darkness”倒是应了电影中的一些场景,导演的安排估计。)
就电影来说,这个剧情着实让我吃了一惊,这个年代的爱情题材电影几乎没有看过,更早一点的Gone with the wind之类就更为”规矩”了。仔细想想,还是要关乎于这个时代,70年代末的美国,让我想到了一个词”counterculture”,再结合电影中刚刚毕业的Dustin Hoffman所饰演的年轻小伙,就豁然开朗了,回头看看Scarborough Fair/Canticle歌词所要表明的一些反战内容,不禁感叹一声奥斯卡还真是喜欢给和政治搭边的东西颁奖啊!Hoffman将那个社会刚刚走出校园的懵懂青年傻傻的一面无暇展现,而饰演Mrs. Robinson的Anne Bancroft只能让我感慨剧本的强大了,句句台词都对男主有着诱导性,开头看下来定让观众都为他感到了憋屈,忍不住咒骂一句愚笨的家伙,一切都被Mrs. Robinson主导着。之后两个人的行为无疑上升到了社会问题,至于是批判主导一切的Mrs. Robinson的错还是年轻的男主禁不住考验,我们也是在结尾那一幅幅狰狞的面孔中得到了答案。
既然已经上升到了社会文化的高度,那些面孔所代表–父辈掌控着的千疮百孔的社会体制,最终被男主的反抗所打破,让在战后不久畸形社会中迷茫着的青年爆发了自己的力量,最终一切被年轻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期望所替代,在两人的无言中于他们以及社会的前景报之以无限的展望。再次主观地仅为个人意见地说,这似乎就是一部批判社会批判战争批判体制的政治题材countercultural电影嘛,”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说的又何尝不是那一个时代的人。